
道法自然如来啥意思
1、 第“如来”。出自佛学,“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者,乘如实道来乘正觉,故曰如来。”也就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佛的意思就是不是人,非人。人经过修炼和修行后戒除贪嗔痴疑慢或者顿悟后脱胎换骨,晋升为佛。
2、如来:即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是佛的另一个名称。如来如不来,故称如来。是天人师,全知者。
3、芮小丹肯定了他的观点,说:“确实如你所说,如果神计划管理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那么饥饿、灾难、罪恶也该是神计划之中的事,所以人就有理由怀疑神是要拯救人还是要折腾人。
4、《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天、地、人、万物之运行规律。规律者,即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也称为因缘;事物生灭皆有其规律,对应佛家之宗旨“缘起性空”。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灭,是谓缘起;因缘生灭,故自性空。世间万法,性空即缘起,缘起即性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如其本来空性;
5、人的法则是,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
6、道:即是中国的道教,这个道字,非常玄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玄之又玄,妙之又妙。道法自然,就是道就是他自己。
7、王明阳心里一惊说:“同意你的观点。那么,你给我找的那块净土在哪儿?请你拿出来让我看看。拯救灵魂是《圣经》的买卖,但是《圣经》不能让我臣服。你是否想让我觉得,你比《圣经》还神圣?”
8、这两者的关系,窃以为,用马哲的话来说就是是否发挥了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如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则是修,是弱势文化,若发挥了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招招见血,剑剑封侯。
9、小说中,关于芮小丹审讯的细节很精彩,在电视剧《天道》中被删除了很多,我们可以倒回来看下当时的情景:
10、宋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须差近臣,往彼密为经略,方可预定法制,临时不至差失。”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旧曲韵杂,出入无常者,因其法制未备,原无成格可守,不足怪也。”
11、你能从作品中感知到、觉察到世界变化的底层逻辑,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还有如何整合资源,一加一大于如何利用杠杆原理把资本贡献率搞上去,拿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这才是核心逻辑。
12、而参透并应用利用规律必然可以看到一个行为背后导致的连锁反应,悲欢离合,嬉笑怒骂。你即便出发点是善意的也可能造成流血牺牲,因此,人需要的是“觉悟”。
13、丁:“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14、大师认为丁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而丁也认为自己不进不出,满纸一个“嗔”字。原来丁元英为实现小丹的心愿为王庙村脱贫致富,而想用杀富济贫的方法,怕人诟病而来找大师求一心安。
15、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客观规律不是简单的一个加减法就能推导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16、至今,爷爷奶奶只愿意住在梅溪桥,不愿意住在那么多子女的房子里,我非常能够理解,因为教堂就在那里,每个周末,奶奶都会去教堂。信仰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身心的愉悦。奶奶非常爱干净,吃饭前她会把碗都再洗一遍再用白色毛巾擦干。
17、言语道断一说即错,神不是观念中的神,不是封建迷信的神,更不是上古时代的神和小说故事里的神,而是上帝,是最终因,是观察者角度存在的一个超我,一个第三方,就像任何神话的起源,都和宇宙有关,而宇宙开始到后面的神话人物,是人按照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记忆的,而文明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早已经失去原来模样,而我们刻舟求剑,一定要在观念上正确,逻辑上严谨,科学上可证,这是病,得治。
18、道教修道,只是讲究修炼内境与外境重合的神通,以及延年益寿的方法,还在生死、境界上打转。
19、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你说话很有道理,我完全同意。
20、众观历史,知识总是在被周期性推翻,难道不是吗?你现在深信不疑的,什么时候会被推翻呢?如果你深信不疑,那至少你应该成为一个快乐并带给身边人快乐的人,不是吗?奥修、耶稣在世时也被教条所驱赶和判死刑。如果萨古鲁在那个时期想来中国传播瑜伽,会被禁止入境的吧?如果你练瑜伽,别人会说你是神经病吗?
21、无法破解社会各个层面的开关和密码,就不能深刻把握社会运行的深层规律。无法破解贪嗔痴的人性,就不能洞察一切植根于此的历史循环定律。
22、神是基督教用语,也就是追求的最高境界。讲的是,哪怕普通人无法成神,死后也要追求让灵魂进入神居住的天堂。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上天堂和下地狱的来由。
23、如果你背叛邪恶,如果你的老大对一个将死之人清洗一下灵魂都不能理解,那这种老大不评价也罢。
24、佛家曰如来是脱离识界限的,那能见闻觉知的真如本体,可以称为佛、心、自性、禅、如来.....等等,万物皆是其作用的显现,这是内境与外境无主客双泯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中是自己。
25、现在我的经济是最困难的时候,但是我却几乎不怎么焦虑,因为我对自己充满信心,我是瑜伽老师同时也是催眠师,我还会做点生意,我帮助过不少人,一些人愿意和我一起合作,但是我不着急去做某个决定,我想更多的和自己在一起。我想去我向往已久的西藏去朝圣。如果是以前,那肯定焦虑得不行,然后就会去做一些决定,但事实上,无论做什么决定,金钱只会越来越少,因为那还是在向外探索。
26、因为即见了因果,所以才有了最原始的,去改变命运的冲动和动力。
27、而所谓对于“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争,在我看来也是“自悟”与“修行”的关系。因为强势文化、自悟是遵循事物规律,而弱势文化、修行则是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
28、如来就是佛,佛就是如来,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如来佛”,是受到《西游记》里的影响,使得人们误解为阿弥陀佛就是如来佛。所以严格从佛经里的概念的角度来说,其实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作释迦牟尼如来,但并不能称呼为“如来佛”。当然,这个概念不必深究,纠结下去,就又会陷入“两元”化的论中了。不过提及一下。
29、世间本没有一神作为一个客观实体存在。神是指那些参透事物运行规律,利用规律做事情的人,这些人掌握的规律是自然运行的法则,这就是道法自然。
30、1《遥远的救世主》,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31、这里我要说,丁无疑是一个怪才,鬼才,在商业上不以正招见长,而是出奇制胜,甚至险遭不测。(乐圣老板用枪指他,动过杀心。)非常危险。但他有缜密的一面,有知识,有能力。但以他对佛学的参悟有一定的高度,对传统文化也应该有透澈的了解。但他确对西方文化很推崇,对传统文化很自卑。有点匪夷所思,请问西方有这么高深的文化吗?另外他所强调的强势文化认为是天道,不敢苟同。天道应该是中和。所以综上来看,丁了悟的是商道,不是大道。虽然他很有能力但他在境界上不如小丹。可见知和行都很重要。
32、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纠结在《天道》的一些道理里面出离不了。
33、更多时候,一直住在“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34、如果神也是左手施舍的时候不让右手知道,那么全能的主就不需要这个永远的计划了,只需要以他的全能改变人性的罪性,注入人性的善性,人类就得以拯救了。但神没有这样做,神不想做无名救主,神需要报恩。”
35、一小时、一分钟都有意义。哪怕只有一分钟,人字就有了尊严,上苍会赐你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你灵魂的天国。
36、我理解的道,既然有层次,那么人有人的时间观念,地有地的时间观念,天有天的时间观念。道既然是自然的,必勿需有时间观念了。
37、我的奶奶今年82岁,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信了几十年。我记得每周有两个晚上,一些信徒会到奶奶家来做礼拜,奶奶会准备一些时令水果,必备芝麻豆子茶等待他们。他们祈祷、读《圣经》、唱歌......因为他们很多人都不认识字,由我带领他们读经和领唱,奶奶一个字都不认识经常把圣经拿反,还一本正经地用手指着跟读,想起来我觉得非常可爱。
38、从佛家义理而言,如来也并非是一客观规律,如来自性,是超越主、客的本体,世间万法皆唯心现量。
39、“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何止人的意志,客观规律也是一直变化,时间地点人物不同,规律亦不相同。
40、豆豆在书中多处把道解释为规律,可能是故意用的断章取义手法来突出主旨,如论语中“吾道一以贯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都是这种手法。
41、1900年能有这样先于时代的认知和修行很不同意,即便豆豆背后有高人,能够照猫画虎,临摹到这种程度也不错了。我们在2021年,有移动互联网,有自媒体,似乎讲道理的更多了,末法时代,不能传法原因是,人只学术不修道,只论道不修德,没法完。
42、深度解析电视剧《天道》里的一句话“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43、丁元英说“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无非是想表达“按规律办事”、“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等观点。但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万能钥匙,以为“按规律办事,你就是神”。
44、我看到这句话与没看到这句话之前后,并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我就产生了其他的疑问,我感觉我好像悟了,但是又感觉我没有悟,我发现我好像理解了什么,但是最后我却什么也没有抓到。
45、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开始少吃肉,坚持运动,非常爱整洁,心态更平和,更加享受和投入性爱。对于一个非亲身的6岁的女孩,我亲手带了半年,性格和成绩居然有这么大的进步,完全出自我的意料之外。关于脉轮书籍的解释确实会提到这些部分,但是萨古鲁在教授哈他瑜伽的时候从来都不说这个体式那个体式有什么好处,他只是要我们关注呼吸,我想他看我们的头脑实在是太发达了,如果说出来了,反而会形成障碍吧,所以他要我们不要看灵性的书籍,纯粹地去做练习就好。有些人太过于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练习或者参加其他的学习,效果可能会不好甚至适得其反。这也就是“有术无道,其术易变邪”。当种子种下了,我们只需要不断的浇灌,就会开花结果,你只是在想要开花结果,是不可能得到的,只是去浇灌(练习、实践),花朵和果实就会收获在相应的季节。
46、一切的密码,归结于人的终极智慧。一切的努力,根源于人的意志。
47、芮小丹说:“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耶稣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
48、在豆豆世界里面,这个逻辑是合理的,放在大千世界、红尘世界,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感受不可明状,不可说。
49、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旨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老子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50、而参透并应用利用规律必然可以看到一个行为背后导致的连锁反应,悲欢离合,嬉笑怒骂。你即便出发点是善意的也可能造成流血牺牲,因此,人需要的是“觉悟”。
51、什么是神,神能够做到什么?神就是救世主吗,能够拯救世界吗?文化属性延伸开来的人的属性是什么?人性。
52、如来就是佛,佛就是如来,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如来佛”,是受到《西游记》里的影响,使得人们误解为阿弥陀佛就是如来佛。所以严格从佛经里的概念的角度来说,其实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作释迦牟尼如来,但并不能称呼为“如来佛”。当然,这个概念不必深究,纠结下去,就又会陷入“两元”化的论中了。不过提及一下。 “佛”是什么?佛是觉悟者,佛就是指得到了宇宙的真相,觉悟到宇宙真理的人。觉悟而产生无尽的与宇宙相等的大智慧,这个大智慧,用佛教的话讲叫“般若”。所以佛就是从普通人中,通过戒,定,慧这个修行过程而产生的。这点观点,和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神”一字的理解相当接近。《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佛教中,对于佛的概念,又深入了一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里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具有佛性的。释迦牟尼佛在《般若波罗蜜金刚经》中进一步指出众生的范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不管是恶鬼(化生的)还是哺乳动物(胎生)还是爬行动物或是禽类(卵生)抑或是鱼类(湿生)。都是具有本自清净的佛性。
53、我的理解是对的吗?我的意见是真实的吗?所以就特别纠结在那里卡住了。
54、神是指那些参透事物运行规律,利用规律做事情的人,这些人掌握的规律是自然运行的法则,这就是道法自然。
55、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一句原话,原话应该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在这里,我们通俗的理解比较接近的是“产生于”。所以这句话的通俗理解我们应该如此来理解“人是产生于地,受大地的规律控制和影响。地是由于天上的变化运动产生的,所以地面的状态,受天上的变化运动的规律控制而影响。天的变化是受到宇宙根本规律控制和影响的。而道的变化和表现,又是由宇宙的整体,这个本来如是的宇宙自然产生,并受其决定和影响的。”所以“道法自然”这句话,就是进一步诠释“神”和“道”与宇宙整体规律以及宇宙本源的关系。
56、或者也来说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佛家所讲的“因果”,有现报、生报、速报。个人对佛家经文不了解,但是至少觉得还是要尽量把佛教和神话分开来看。
57、如来,事物本来的面目,如来如去,不曾来、不曾去,不生不灭,不死不灭,和通天河的老乌龟一样,一样掌握长生不老的方法,也要和灵山的如来论论道,它依旧可以逃避天道追踪,活在五行外,不在三界中,通天河鱼虾死绝,老乌龟还一样屹立不倒,这是本事,也同样也是最后一难,(象征,即使比一般人的寿命要长,活不出精气神,一样还是王八蛋,千年的王八万年龟,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58、从道家思想而言,并非有一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或者规律来创造、驱动物理世界的万物,而是万物自作自化,道与万物是不一不异的,一体两面,道生万物,万物生道。
59、这是讲佛法之定的方便法开示:即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现在心更不可得。但是又不能全无所得,若是全无所得则落入“顽空”,若是得过去心则落入“有空”,若是得未来心则落入“无空”之境界,皆是不如法的。要“有”也不能有“有”,而要“无”也不能有“无”但是又不能全“无”。这种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如来”也是“佛”的别称。
60、芮小丹问道:“对一次以上的死刑,你拿什么赎罪?对于已经死去的亡灵和承受痛苦的生者,你拿什么赎罪?对于污染社会和败坏道德,你拿什么赎罪?”